天台山杯“霞满大地”弘扬徐霞客精神 征文启事
发布日期:2016-02-24  15: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国土资源局 字号:[ ]

                        

天台山杯“霞满大地”弘扬徐霞客精神

征文启事

 

为纪念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成立8周年,进一步研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以及国土资源科学考察的先行者徐霞客三上天台山,两写《游天台山日记》的文化遗产,提炼徐霞客的探索、奋斗、科学、创新、乐观、和谐、人文、爱国精神,助推台州国土资源事业的改革发展,现举办以“霞满大地”为主题的弘扬徐霞客精神征文活动。公告如下:

一、主办单位: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天台县国土资源局

二、征文时间:即日起—2016年6月10日。

三、征文对象:台州市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含编制外人员)、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四、征文要求:

(一)主题鲜明,观点新颖。着重反映徐霞客与台州国土资源的文化渊源,精神价值如何推进国土资源发展,内容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二)征文体裁为论文、散文、诗歌。

(三)稿件原创,强调文学性、时代性、艺术性、可读性,拒绝抄袭、套改、拼凑,不接受已公开发表过的文章。

(四)字数适中,原则在800—3000字以内,诗歌行数不限

(五)主要参考资料:1、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2、相关论文、材料(详见附件)

作品报送:

作品一律采用Word电子文档方式投稿,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通信地址,邮件“主题”栏注明“霞满大地”字样,发送至邮箱372259830@QQ.com或1054724190@QQ.com 。同一作者投稿不得超过2篇(首)。

六、评奖方式:评委拟邀请市内外专家5人组成。根据征文来稿数量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对获奖者颁发证书,并发放奖金或奖品。所有获奖作品汇编成书。

七、颁奖:在纪念6月25日全国“土地日”30周年暨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成立纪念活动时,举行颁奖仪式、学术交流会,并邀请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出席。

 

 

附件一:

 

徐霞客曾三次登临天台山,写下两篇游记。他的《游天台山日记》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他首次出发去往天台的日期——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游天台山日记

徐霞客

 

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颓,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游天台山日记(后)

徐霞客

   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

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yuè煮)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却骑(下马),同僧无馀上华顶寺,宿净因房,月色明莹。其地去顶尚三里,余乘月独上,误登东峰之望海尖,西转,始得路至华顶。归寺已更余矣。

十六日五鼓,乘月上华顶,观日出。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从寺右逾一岭,南下十里,至分水岭。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循溪北转,水石渐幽。又十里,过上方广寺,抵昙花亭,观石梁奇丽,若初识者。

十七日仍出分水岭,南十里,登察岭。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西下至龙王堂,其地为诸道交会处。南十里,至寒风阙。又南下十里,至银地岭,有智者塔已废。左转得大悲寺,寺旁有石,为智者拜经台。寺僧恒如为炊饭,乃分行囊从国清下至县,余与仲昭兄以轻装东下高明寺。寺为无量讲师复建,右有幽溪。溪侧诸胜曰圆通洞、松风阁、灵响岩。

十八日仲昭坐圆通洞,寺僧导余探石笋之奇。循溪东下,抵螺溪。溯溪北上,两崖峭石夹立,树巅飞瀑纷纷。践石蹑流,七里,山回溪坠,已到石笋峰底,仰面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从崖侧逾隙而下,反出石笋之上,始见一石矗立涧中,涧水下捣其根,悬而为瀑,亦水石奇胜处也。循溪北转,两崖愈峭,下汇为潭,是为螺蛳潭、上壁立而下渊深。攀崖侧悬藤,踞石遥睇其内。潭上石壁,中劈为四岐,若交衢然。潭水下薄,不能窥其涯(sì)。最内两崖之上,一石横嵌,俨若飞梁。梁内飞瀑自上坠潭中,高与石梁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梁所能齐也。其上有"仙人鞋",在寒风阙之左,可逾岭而至。雨骤,不成行,还憩松风阁。

二十日抵天台县。

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乃尽天台以西之胜。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佛塔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上一里,至中岩,岩中佛庐新整,不复似昔时凋敝。时急于琼台、双阙,不暇再蹑上岩,遂西越一岭,由小路七里,出落马桥。又十五里,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岭。五里,上桐柏山。越岭而北,得平畴一围,群峰环绕,若另辟一天。桐柏宫正当其中,惟中殿仅存,夷、齐(即伯夷、叔齐)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黄冠久无住此者,群农见游客至,俱停耕来讯,遂挟一人为导。西三里,越二小岭,下层崖中,登琼台焉。一峰突瞰重坑,三而俱危崖回绕。崖右之溪,从西北万山中直捣峰下,是为百丈崖。崖根涧水至琼台脚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龙潭。峰前复起一峰,卓立如柱,高与四围之崖等,即琼台也。台后倚百丈崖,前即双阙对峙,层崖外绕,旁绝附丽。登台者从北峰悬坠而下,度坳脊处咫尺,复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间。趾无所着也。从台端再攀历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琼台之奇,在中悬绝壑,积翠四绕。双阙亦其外绕中对峙之崖,非由涧底再上,不能登也。忆余二十年前,同云峰自桃源来,溯其外涧入,未深穷其窟奥。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饭桐柏宫,仍下山麓,南从小径渡溪,十里,出天台、关岭之官道。复南入小径,隙行十里,路左一峰兀立若天柱,问知为青山茁。又溯南来之溪十里,宿于坪头潭之旅舍。

十七日由坪头潭西南八里,至江司陈氏。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岭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东即明岩也。令僮先驰,炊于明岩寺,余辈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悬崖盘列,中有一洞岈然。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备。路右即大溪萦回,中一石突出如擎盖,心颇异之。既入寺,向僧索龙须洞灵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后,宏敞有余,玲珑未足。由洞右一上,视鹊桥而出。由旧路一里,右人龙须洞。路为莽棘所翳,上跻里许,如历九霄。其洞圆耸明豁,洞中斜倚一石,颇似雁宕之石梁,而梁顶有泉中洒,与宝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旧路口,东溯小溪,南转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面环之,止东面八寸关通路一线。寺后洞窈窕非一,洞右有石笋突起,虽不及灵芝之雄伟,亦具体而微矣。饭后,由故道骑而驰三十里,返坪头潭。又北二十五里,过大溪,即西从关岭来者,是为三茅。又北五里,越小涧二重,直抵北山下,人护国寺宿焉。

十八日晨,急诣赶赴桃源。桃源在护国东二里,西去桐柏仅八里。昨游桐柏时,留为还登万年之道,故选寒、明。及抵护国,知其西有秀溪,由此入万年,更可收九里坑之胜,于是又特趋桃源。初由涧口入里许,得金桥潭。由此而上,两山愈束,翠壁穹崖,层累曲折,一溪介其中。溯之,三折而溪穷,瀑布数丈,由左崖泻溪中。余昔来瀑下,路穷莫可上,仰视穹崖北峙,溪左右双鬟诸峰娟娟攒立,岚翠交流,几不能去。今忽从右崖丛莽中,寻得石径层叠,遂不及呼仲昭,冒雨拨棘而上。磴级既尽,复叠石横栈,度崖之左,已出瀑上。更溯之入,直抵北岩下,蹊磴俱绝,两瀑自岩左右分道下。遥睇岩左犹有遗磴,从之,则向有累石为桥于左瀑上者,桥已中断,不能度。睇瀑之上流,从东北夹壁中来,止容一线,可践流而入。计其胜不若右岩之瀑,乃还,从大石间向西北上跻,抵峡窟下,得重潭甚厉,四面俱直薄峡底,无可缘陟。第从潭中西望,见石峡之内复有石峡,瀑布之上更悬瀑布,皆从西北杳冥中来,至此缤纷乱坠于回崖削壁之上,岚光掩映,石色欲飞。久之,还出层瀑下。仲昭以觅路未得,方独坐观瀑,遂同返护国。闻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云、通元二寺,入万年,路较近;特以秀溪胜,故饭后仍取秀溪道。西行四里,北折入溪,溯流三里,渐转而东向,是为九里坑。坑既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峰森立,路无可上。由西岭攀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又东北上数里,逾岭,山坪忽开,五峰围拱,中得万年寺,去护国三十里矣。万年为天台西境,正与天封相对,石梁当其中。地中古杉甚多。饭于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后高岭。又向西升陟岭角者十里,乃至腾空山。下牛牯岭,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岭三重,共十五里,出会墅。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

天台之溪,余所见者:正东为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之南,有分水岭,不甚高;西流为石梁,东流过天封,绕摘星岭而东,出松门岭,由宁海而注于海。正南为寒风阙之溪,下至国清寺,会寺东佛陇之水,由城西而入大溪者也。国清之东为螺溪,发源于仙人鞋,下坠为螺蛳潭,出与幽溪会,由城东而入大溪者也;又东有溪诸水,余屐未经。国清之西,其大者为瀑布水,水从龙王堂西流,过桐柏为女梭溪,前经三潭,坠为瀑布,则清溪之源也;又西为琼台、双阙之水,其源当发于万年寺东南,东过罗汉岭,下深坑而汇为百丈崖之龙潭,绕琼台而出,会于青溪者也;又西为桃源之水,其上流有重瀑,东西交注,其源当出通元左右,未能穷也;又西为秀溪之水,其源出万年寺之岭,西下为龙潭瀑布,西流为九里坑,出秀溪东南而去。诸溪自青溪以西,俱东南流入大溪。又正西有关岭、王渡诸溪,余屐亦未经;从此再北有会墅岭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于新昌;再北有福溪、罗木溪,皆出天台阴,而西为新昌大溪,亦余屐未经者矣。

 

 

 

附件二:

 

霞客精神内涵丰富  激励学人奋力弘扬

许尚枢

内容提要:霞客精神包含着探索、奋斗、科学、创新、乐观、和谐、人文、爱国等丰富内涵,为当代人所发扬光大,有助于徐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霞客精神 内涵 激励 弘扬

 

“徐学”是研究《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及其作者的学问。“在今天,徐学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理科学的范畴,而应更多地注重徐霞客的高尚人格和治学精神。”这是因为徐霞客精神是徐霞客的言行和游记的灵魂,也是“徐学”的研究重点。由于评价古人不可避免地会从当代价值观出发,与时俱进,因此随着现代社会意识形态背景的演替,“徐霞客”及其精神的内涵就会越来越丰富。本文结合“徐学”界同仁的见解和笔者的学习体会,试谈霞客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是其稳固磐石徐霞客自1607年起34年间,出行16次,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19个省市自治区,登上141座高山,调查过357个山洞,考察的河流、湖泊、瀑布等有24种762处,共记录地名7400条,还记载了780处庙宇累计行程一万余公里,[1] 而且基本上是徒步行走。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更何况他所考察的大多是陡峰峻岭和急流险滩。而且经常在长途跋涉之后,不管多么疲劳,不管住宿条件多差,他都要坚持把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直到55岁时身患重病,被人送回老家为止。

上世纪初,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科学技术史》中首先提出:“中国实际调查的地理书”当以《徐霞客游记》为第一部;“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徐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后来,丁文江、竺可桢、任美锷等学者都曾研究并撰文赞扬徐霞客的为人为学之道。借用长期被冷落的史学大家吕思勉自称“吾无他长,惟足履实地”的话来说明也曾被冷落二百年之久的徐霞客,是十分恰当的。抗战四年来,浙江大学西迁所取路途与霞客一致,《游记》几乎成为“迁校指南”。另外一支由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300多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步行团”,将《游记》与沿途一一对照,“多习民情,考察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校之举本身即为教育”。经过69天3500里跋涉抵达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当年徐霞客的科学和求知精神,激发了“还我河山,收复国土”的爱国热情,奏响了抗日烽火中谱写的一曲凯歌。闻一多、任继愈等十几位学者,还因此而改变了人生道路,后来成为大师、院士。[2]

当代学者学习霞客精神,继承《游记》所体现的旅途中系统考察国土资源的传统,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学风。他们在采取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也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取得了超越先人的成就。例如,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黄进教授实地考察过全国迄今已发现的96%丹霞地貌,先后发表论文及出版书籍85种,成为丹霞地貌学科创始人,有“当代徐霞客”和“丹霞痴”的美称。他如宁海学者童章回、天台学者奚援朝遵循着霞客三游天台山的足迹,对日记中涉及的景点村落古迹一一细考,写了《徐霞客文化发掘亲历记》等论著,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有助于游记的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

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是其鲜明特征。霞客在旅途中风餐露宿,不怕虎狼,常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天台山有处“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他就在“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游庐山石门涧,他爬上陡峻雄奇的“百丈梯”,成为自古至今唯一由此登天池者——上世纪30年代,有位外国登山客欲效霞客壮举,终因望“梯”却步,徒呼奈何。《游记》第2至10卷上,留下了徐霞客长途西行中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和三次遇盗、四次绝粮、几次遭劫的野外考察生活记录,至于荒山野岭迷路更无从计数。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他的意志。崇祯九年(1636),在明知“往返难以时计,此生难以自保”的情况下,徐霞客“漫以血肉,偿彼险”,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真正发扬了“盗贼不足畏,蛮夷不能阻,政乱不能动,独往孤行,死而后已”的大无畏气概,令后人敬仰。再如《游记》记载他采取读、录、拓等方式,耗时150多天对160多处220多块碑碣作了细致考察。游粤西时,“搜览诸碑于巨石间,而梯为石滑,与之俱坠,眉膝皆损焉”;滇游时“风撼两崖间,寒凛倍于他处,文长字冗,手屡为风所僵”,其辛苦非亲历者所能体会。有时洞穴中惊现不见首尾的横卧巨蛇,仍坚持进洞完成考察任务。仅此数例就足以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他不畏艰的精神对古代碑石文化的深切感情。[3]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后世学人所继承。1941年,地理学家任美锷院士考察川甘交界的白龙江谷地,巨石当场将近在咫尺的挑夫压死。在霞客精神的鼓舞下,他并没有被吓倒,退回重庆,而是与同行掩埋好尸体,不顾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继续前进。[4] “当代徐霞客”管祥麟走的是一条文化苦旅。18年中孤身一人深入穷乡僻壤,穿越深山老林,跋涉险峰激流,与野狼恶战,被毒蛇咬伤,路遇劫匪,经历车祸……几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完成了“考察56个民族民间艺术中国行”的壮举,抢救、征集民间工艺美术品万余件(其中40%已经绝迹),出版了《天涯探宝》、《孤独行走》等书籍,被中国民艺学泰斗张道一称作“我心目中的英雄”。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其精髓所在徐霞客不单“跳出小书斋,走向大自然”,在“行万里路”中尽情欣赏祖国美好河山,而且以“读万卷书”来结合进行调查研究和实地测量,将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与坚持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赢得了科技史权威、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他编纂的《中国科技史》中盛赞:

他的游记读起来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写的东西,却像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术语。

美国学者还称他为“超世纪的圣哲”。诚如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原会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张宏仁所说,徐霞客在300多年前,就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进行过研究,至少比欧洲人早100多年,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由此解开了不少大自然的奥秘,纠正了前人的多处错误,得出了科学结论,终于成为世界岩溶地貌学的先驱,世界洞穴学的鼻祖。上世纪60年代利用现代测绘仪器验证,发现霞客“当时所估的有关洞穴结构的形态的描述,除未发现个别分支外,都是正确的”,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当代学者继承发扬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充分肯定徐霞客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因各方面条件限制而造成的不足之处。如任小玟对《徐霞客游记》中上万处地名中记叙不够准确或讹误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5] 朱钧侃等则指出徐霞客在江源考方面的失误。[6] 而徐学研究者本身更是这种精神的秉持者。侯仁之院士擅长城市历史地理学,为国家需要,转而以部分精力投身于完全陌生的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以“走向沙漠、走向实际、走向科学实验”的工作实践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后辈学者树立了榜样。但他坦承对城川古城定名有误,采纳了考察小组成员的考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感人至深。[7]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其永恒内核学习前人继承传统是为了开拓创新,而质疑和批判旧说则是创新的前提。霞客从小就富于幻想,喜欢独立思考和猎奇,对经典尊重而不盲从,对权威敬重而不迷信。对科学家来说,这无疑是最重要的。首先,游历考察是“探人所未知,达人所未达”,本身就是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为了取得成果,霞客行前都要找当地志书来看,以便按图索骥,节省时间。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在“闻奇必探,见险必截”的过程中,他发现“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对前人已经定论的说法提出质疑。凭借由游考感知而凝聚起来的创新精神,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谜团疑窦,得出了一个又一个科学结论,开拓出探寻自然界规律的新方向、新途径。“丹霞”这个词最先见于三国曹丕的“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但那是指天上的彩霞颜色绚丽夺目。用于地貌,则首次见于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中的赤城山“丹霞层亘”。他探寻到雁荡山的雁湖所在,纠正了旧志中的错误。至于爬山钻洞,涉水过江,推翻古人视为圣经的《禹贡》所定“岷山导江”的谬见,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更是创新的典范。

当代学者学习霞客精神,继承《游记》所体现的旅途中系统考察国土资源的传统,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学风。他们采取历史学文献考释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超越先人的成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在霞客精神的鼓舞下,前后20次登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图库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数不清的高原反应,多少次穿越鬼门关,让他换回了最丰厚的回报:以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与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载入史册,永久镌刻在中国世纪坛的白色大理石壁面上。[8] 也正是以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从事“徐学”研究,有了无锡江阴的学者和宁海麻绍勤、天台林国干等人以及广大霞客粉丝的不懈呼吁,乃至“十年磨一剑”的努力,才有了《游记》开篇日在众多的预选项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旅游日”,从而使群众心目中的“游圣”徐霞客成为国家法律层面上的中国旅游的永恒旗手。

茹苦犹甜的乐观精神是其克难法宝法国作家大仲马有语:“乐观是一道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时刻刻鼓舞着您对事业的进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雪峰认为,徐霞客的精神在于忽略旅行当中的孤苦与磨难,寻找旅行的快乐,并以旅行为一生的生存方式。而“旅行”作为寻找美、发现美的旅程无疑是休闲的最高境界,也是精神的升华过程。[9] 霞客的乐观自信,与他自少生性活泼,长大后摒弃科举,无名缰利锁的束缚,又有一身好体魄是分不开的,更源于他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宏伟抱负和坚强信念,是他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突出表现。在他眼里,那些险峰危岩、深洞暗穴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是欣赏的对象,登临以后,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至于一般人眼中的美景,那就更不用说了。他自宁海去天台山时“云散日朗”,不禁感到“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似乎在欢迎徐霞客的到来。到了“天下奇观”石梁飞瀑,他竟六观其景;游水珠帘时,还欣然“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高兴得像个孩子,连当地的僧人都跟不上。乘船遇上大雨,他也不肯立即上岸,还笑着说:“良足快耳!”他甚至闻险则喜,有难更勇。游勾漏山水洞深不可测,洞口垂复水面,他却不听劝阻“贾勇溯流”而进。甚至“湘江遇盗,行笈一空。静闻被创毙,霞客仅以身免。佥谓再生不如息趾”,霞客却义无反顾,说:“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为了实现理想,可以置生死于不顾,说明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已经到了超世拔俗的地步了。[10]

霞客的乐观精神与其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他热爱传统文化,佛理道论在他的身上与儒家学问精妙结合,造成了他别具一格的人生境界。特别是他将自身看成“山川之身”、两者融为一片时,不但“攀历忘苦”,而且有一种“脱胎易世”、“非复人世”、“人人以为吾仙,即余亦自以为仙也”的独特感受。难怪他自号霞客,人称“霞仙”。他在夕阳西下时登上金华北山峰头、游览阳朔珠明洞、桂平南石山会仙岩,那种心身俱美、飘然若仙的之慨,正在他“仙禅相融”的特有修养的产物,为常人所难以企及。[11]

当代驴友受其影响,放着朝发夕至的地铁、动车不坐,背着行囊集体组织外出,从事登山、攀岩、速降、毅行、徒步、负重、穿越、野营、野炊、泅渡、溯溪、探险、探洞、救援,以及赏花、采风、摄影、写生等户外拓展运动,甚至专寻那些人迹罕至、奇险怪异的地方安营扎寨,一路高歌:

晨踩日出夜踏影,困卧青石饿饮风。驴行不觉劳顿苦,揽尽山河绝美景。正是他们以霞客为榜样,“自找苦吃”、苦中找乐、化苦为乐的写照。

多方合一的和谐精神是其核心理念徐霞客具有朴素的生态智慧、人地和谐的理念。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位置上去感知、感受和体悟大自然及其内在本质。如上所说,他赞许、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的确尝到了这种境界所带来的难以言传的愉悦,从而冲淡以至驱散了旅途艰险带来的不快。同时,对那些不伦不类、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以及采石、开矿、挖煤、造纸造成当地山体损坏、溪水污染、环境破坏的现象则表示遗憾乃至愤慨。正是从正反两面的对比体验中,他得出了“此身乃山川之身也,可了藏舟委蜕之缘”的至理名言,表达了追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天互动互惠互利”的境界理想,铸成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诚如温总理指出的: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等方面,完成了开拓性的全方位生态探讨与审美观照。”

当代驴友们在一起旅游中相互帮助开展各种活动,既是拥抱自然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精神升华、享受乐趣的过程,更是彼此理念融合的过程,是他们走向社会、融汇进更大人群的前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其闪光亮点徐霞客在漫长旅途中,行走在三教九流之间,既对儒家的仁爱、释家的睿智、道家的洒脱兼收并蓄,又不失自己的个性,和而不同。他爱自然,孝母亲,亲近劳者,大忠大孝,以人为本。遵循“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训,母亲去世后才作万里远游。他摒弃了当时许多人对少数民族固有的轻蔑的态度,平等待人。结交了不少方外高人,与木增土司更成为挚友,帮助教子、写序。促进民族交流和进步方面的诸多建树,使他成为汉民族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民族团结的模范。他在鸡足山得病瘫痪,全靠木增派人千里迢迢送回家,《游记》才得以面世流传。一般人的游记,多为写景状物之作,人只是点缀,或为猎奇所需。而《徐霞客游记》不但有相当分量的人文描写,即使是写景状物,也会感受到潜藏其中的人文气息。至于他在游历的同时,把一些在山中和被人所遗忘的名人碑刻和诗词都保留下来,为纪念母亲而主持刊刻家中《晴山堂石刻》,留下了88位名人墨宝,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他对中华文化的又一不朽贡献。

江阴徐霞客镇,以霞客精神为指导,将霞客研究的成果物化为“徐霞客博览园”和“徐霞客旅游博物馆”,充满了人文气息。有着大量生态湿地的百花园农庄则让游人在烟雨濛濛中感受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总之,这一切充分体现了霞客的和谐生态理念与人文精神。[12]

立志为国的爱国精神是其根本动力霞客出身士大夫之家,却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选择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地理考察事业。这与他从少就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萌发远游五岳之志有关。只是怕违背双亲之意,才应付科考,此后即绝意仕途,于21岁时辞别母亲和新婚妻子,开始问奇于名山大川。但他既不像张骞、甘英奉命出使,也不像玄奘、鉴真为求经传教,而如同潘耒所说是“无所为而为”,而正因为是“无所为而为,故志专;志专,故行独;行独,故去来自如,无所不达意。”凭借着这种超越狭隘功利的“志专”的精神,脚踩实地,一步一步到达理想境地。

晚明阉党专权,朝政腐败,是徐霞客疏离科考的主要原因。因此,他的“爱国”并非爱那个“国即朕”、“家天下”的皇帝,而是爱他从少就无比向往的名山大川,将“爱国”转变为对祖国山河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的亲近。如探长江之源就是这位生活在长江南岸的学者少年时立下的誓愿,后来成为他科考的重点。他在边陲目睹百姓的艰苦生活,与土司间的相互征伐以及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坚决主张废除土司制度,积极赞成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改土归流”政策。这些都可以看出徐霞客的爱国情操。作为40位杰出的中华文化名人之一,他的雕像矗立在北京世纪坛上。正是对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的最好褒奖。

1983年12月18日,“徐霞客小队”在江阴霞客故居成立。在“学习徐霞客精神,建设可爱的祖国”的宗旨的指引下,每年都围绕着一项具体目标努力,作出了骄人的成绩。驴友陈亮法每到一处荒芜之地,都要插上五星红旗,鼓舞自己不断前进,成为2009年度的“中国当代徐霞客”。北京的马弘毅从小就用孙中山的“博爱”、“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来激励女儿马宇歌立大志,使她10岁时就规划14岁以前走完全国。这在大多数人看来,几乎是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她以霞客为榜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一步步踏踏实实做去,居然全部实现了。她也就在这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中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

[1] 让旅游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比翼双飞,中国徐霞客旅游网,2012.5.18.

[2] 唐绍明.徐霞客精神的一曲凯歌——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浅析以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徐霞客研究,第8辑,学苑出版社,2001:24-35.

[3] 汪小玲.徐霞客的古碑情,徐学研究第24期,2012年12月

[4] 发扬徐霞客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徐霞客研究第3辑,学苑出版社,1998:4.

[5] 略论《徐霞客游记》地名记叙之不足,徐霞客研究第18辑,地质出版社,2009:122-131.

[6] 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徐霞客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0-442.

[7] 朱士光.倡导学术民主的一个范例,徐霞客研究第8辑,学苑出版社,2001:181-184.

[8] 汤家厚.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徐霞客,北京科地亚盟图书设计有限公司,2010:130-135.

[9] 寄情山水 感悟徐霞客旅游精神,无锡市新浪旅游微博 2010.3.27.

[10] 郑祖安.徐霞客的乐观性格和健康体质,史林,2000(3).

[11] 许尚枢.徐霞客与佛道两教,徐霞客研究第10辑,学苑出版社,2003:129-120.

[12] 周龙.徐霞客镇:在和谐自然中阅读霞客文化,江阴日报.2010.1.25.

 

附件三:

 

徐霞客文化的当代价值(节选)

 

一、徐霞客文化的概况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至1641年3月8日,农历1586年即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江苏江阴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被尊称为“游圣”。他经近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字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千古奇书”。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农历虚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1年,游览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彝山、庐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山、华山、恒山诸名山。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考察的大都是陡峭山峰和急流险滩,并且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但他不畏艰险,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考察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在云南身患重病,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

徐霞客献身旅游考察事业、不畏艰险、严谨科考的精神及其《徐霞客游记》形成了独特的徐霞客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优秀文化。

二、徐霞客文化的主要价值

中华游圣徐霞客及其“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构成的徐霞客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弘扬徐霞客文化,对当代具有重要价值。

(一)文化价值

1、徐霞客文化是明代独特的文化现象。徐霞客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他受当时明代东林党人“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年轻时就有不求功名、寄情山水、“朝碧海而暮苍梧”、“问奇于名山大川”的志向,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旅游探险、科学考察为终生事业的人生道路,形成了独特的霞客文化。徐霞客就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

2、《游记》本身也是一部文化精品。其内容实际上是山水地理文化作品,体裁上是日记体游记文学,而且写作上很有文化技巧。一是观察描写细致。如对石梁,既有仰视,又有俯瞰;既有眼观,又有耳听;既有远观,又有近看。二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既有直抒胸臆,如“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又有借物抒情,如“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三是语言表达精炼、准确,文风朴实。如写赤城山,既写出“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之特色美景,又写出“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之不足和遗憾。因此,《游记》被赞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古今游记之最”,并被选定为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杰出成就的20部经典著作之一。

3、有助于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徐霞客在世界上可以媲美马可波罗,《徐霞客游记》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目前,大陆有14个徐学研究组织,台北、香港和美国、新加坡、新西兰都有徐霞客研究会,当年徐霞客走过的19个省市区也都在积极做霞客文章。因此,弘扬徐霞客文化,既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扩大徐霞客文化的影响力,又能推动各地自身文化的发展。

(二)政治价值

1、符合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政治要求。十八大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要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徐霞客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发掘徐霞客文化,弘扬徐霞客精神,符合党中央的政治要求。

2、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徐霞客一生所走的名山大川都是生态绿色之路,其人生之路也是生态绿色之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始终贯穿于徐霞客的旅行之中,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的有关人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资源的记录及其有关论述,在当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旅游价值

徐霞客旅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且由于他是“游圣”,对旅游的影响力特别巨大,当年云南文化名人唐泰赠徐霞客一句诗“留君一坐即名山”便是真实写照。他当年所到之处,现在大都以他的名义大力发展旅游业。2011年,《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记录的第一个日子5月19日作为“开篇日”被国务院定为“中国旅游日”,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日子,成为了旅游史上的重要节点,这是中国旅游史上的大事。4年多来,国家旅游局每年都要举办“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也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弘扬徐霞客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最直接的,最显效的。由于5·19也源于徐霞客,所以徐霞客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会更加锦上添花。

(四)科学考察价值

徐霞客不迷信前人旧说,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考察实证,勇于探索求真。因此徐霞客之游不是普通游,而是科考游,细致的科考是其不同于一般游记之处。徐霞客尤其对石灰岩地貌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记录,包括溶洞分布,石笋、石芽、石梁成因都有详细的考释,是举世第一人。对长江源头作了考察,纠正了古代文献“岷山导江”的错误论断。他的作品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对科学考察有重大价值。

(五)教育价值

徐霞客饱读诗书,文化底蕴很深,其保存的游记,都是文质兼优的佳作,具有教育价值。

1、思想内容有教育价值。《徐霞客游记》内容积极向上、绿色生态,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徐霞客自身精神有教育价值。徐霞客具有献身旅游考察事业、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坚持真理、严谨科考等精神,如他考察石梁时不仅从不同角度六次细致观察石梁,而且为了考察更加全面,他不畏艰险,登上了令人“毛骨俱悚”的石梁桥,进行实际体验考察。

(六)经济价值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需要提升知名度来吸引眼球。所以,人们又称现在是“眼球经济时代”、“知名度经济时代”。名人效应是吸引眼球的捷径。徐霞客是千古名人,与他关系越密切,吸引力就越大,知名度自然会越高。而今人们普遍关注生态旅游,在人们感觉中,“游圣”徐霞客看好之地,定是生态旅游、有文化内涵之地。因此,会吸引不少人的眼球,他们会踏着游圣的足迹去旅游休闲,去投资生态环保项目,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经济的发展。

三、做好徐霞客文化的形势分析

1、自身优势得天独厚。徐霞客文化是徐霞客留下的特殊文化财富。“千古游圣”徐霞客及其“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构成的徐霞客文化,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特别是在我国及世界旅游、地理事业上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做好徐霞客文化的最有力的依据和最有利的条件。

2、外部环境比较有利。一是党中央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徐霞客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二是生态旅游业发展迅猛,重生态、重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时尚,为做好徐霞客文章,弘扬徐霞客精神营造了良好氛围。三是徐霞客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为首的国内外19个徐学组织,都已为弘扬徐霞客文化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3、历史机遇非常难得。一是“中国旅游日”的竞选,已把民众的眼球集中到徐霞客身上。2009年底开始的“中国旅游日”之争,吸引了民众的广泛关注,而最主要的三个竞选日子(出游日3·29、开篇日5·19和首游日5·20)都与徐霞客有关,专家、媒体及民众也看好徐霞客。二是“中国旅游日”确定为开篇日“5·19”,也为继续做好徐霞客文章提供了机遇。因为5·19作为“中国旅游日”,已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日期,而这个日子来源于《徐霞客游记》,所以,做好中国旅游日文章,非常有利于弘扬徐霞客文化。三是近年的中国旅游日活动态势良好。自2011年设立5·19中国旅游日以来,每年的5·19,全国各地都要开展相关活动,已形成了良好的态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