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浙江日报》专版 | 台州:描绘美丽国土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0-08-20  15: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今天,《浙江日报》专版

点赞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国土空间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15周年了。

15年来,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始终牢记嘱托,深入贯彻学习,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综合整治,高标准打造新时代美丽台州,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绿色正在成为台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实施“全域整治”

高质量提升发展成色


眼下,台州广袤的大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随处可见,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进行全域优化,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进行整治,一幅美丽国土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多方位重构空间布局。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谋划实施224个项目,涌现出玉环万亩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临海“一带两区”等一批大项目。近两年,全市共完成建设用地复垦立项1.54万亩,实施“二改一还”(改旱地改水田、中低产田改造、园地还耕地)农地整治15.4万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5万亩。

多维度创新整治模式。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创新现代农业、村庄改造、有机更新、产业升级、高山移民、生态修复6种整治模式,激发“乘数效应”。三门县实施万亩农旅开发综合整治,拓展观光农业、农耕文化、生态康养等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黄岩区院桥镇通过规划建设“五个万亩”园区,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

多渠道激发主体活力。大幅度提高垦造耕地和村庄建设用地复垦资金补助标准,让利于村、让利于民,调动镇、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推动村民变“股东”,如温岭市采取“公寓式住宅+工业厂房”安置模式,村民按工业厂房拟安置面积比例入股分红。推动村民变“房东”,如天台县张思村盘活100多间闲置古民居,2019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增加人均年收入7500元。推动村民变“大户”,如仙居县双庙乡采用“村集体+公司+资本+农户”运作模式,集中流转土地4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

灵江是台州第一大水系。临海以灵江两岸生态修复整治带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突破口,综合治理灵江两岸老旧船厂工业园区、废弃工矿地、老旧农村居民点,构建灵江美丽生态画廊。临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面积190亩的沿江镇下湾矿山实施综合利用,整治后将新建280亩物流园区。结合老旧船厂工业园区改造,对涌泉镇西洋村的远洋船厂、废弃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土地指标用于新村建设,目前,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共立项153亩,验收126亩。

温岭市擘画大蓝图。横峰街道推进22个村、面积13.4平方公里、涉及村民2.6万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土地整治、农房改造、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四大工程。“目前,项目区拟规划建设安置公寓占地面积1200亩,居住区人均村庄建设用地从86平方米下降到51平方米。项目竣工后,将形成7片连片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片区,增加永久基本农田167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改造产业升级实验区建设,将零散分布的工业用地集聚到工业产业平台,统一建设标准厂房。目前,马鞍桥、后洋小微工业园已竣工投产,下洋林等3个小微工业园正在建设中,促进企业优化升级、上规模。

天台县通过“土地整治+特色现代农业”,形成中部粮经产业带和北部、西南部、东南部林茶果畜农业区等“一带三区”种养殖新格局。“以平桥镇整治区域为基础设立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年产值8亿多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守护蓝色海湾

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


大陈岛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素有“东海明珠”美誉。上岛的游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梅花湾,这是岛上的中心街区。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过去的梅花湾污水直排大海,海域漂浮着垃圾,电线如蛛网,房屋破旧。近年来,大陈岛实施海岸线修复工程,通过改造房屋外立面、修整道路、路灯亮化、截污纳管,梅花湾大变样。

梅花湾是大陈岛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工程的样板。今年,大陈岛将实施完成砂质岸线修复、青垦文化旧址公园、两岸乡情文化公园、美丽民居等13个重点项目,其中一半以上资金用于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目前,大陈岛已启动第二个海岸线修复工程,计划整治修复岸线2500米,包括景观墙、沿街房屋立面改造、防浪墙加固、道路景观绿化亮化、老船厂改建为休闲亲水场所等,进一步改善海岸线生态环境。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开挖河网、种植林木等,扮靓这个海上“大花园”。启动清淤工程,共拆除网箱1.1万多个,完成玉环湖清淤150多万立方米;对辖区108家企业实施污染整治,黑臭河、垃圾河不见踪影。2018年至今,漩门湾两大景区游客量超130万人次,综合性旅游收入近2500万元。

台州深入开展“碧海”“护岛”等行动,保护修复海洋生态,2017年以来,海洋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建设人工鱼礁10.5万空立方米,累计放流海洋生物苗种14.6亿尾(粒),东海“蓝色粮仓”得到有效修复。椒江大陈岛、临海白沙湾项目入围国家“蓝色海湾”项目。


开展生态修复

废弃矿山成百姓绿意空间


矿山开发后留下的废弃矿山,犹如大地上的伤疤。台州推进废弃矿山整治和绿色矿山建设,推动自然生态各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在台州椒江城区,有一处“人造”瀑布,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难以想象,过去这里曾是一个破乱不堪、裸露白化、沟壑纵横的废弃采石场,残壁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山体裸岩高110米,不仅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部分山体甚至有发生滑坡的危险。为了“治疗”这处“伤疤”,椒江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依托地势地貌,利用原采石场的石头进行造景,建成全国最高的人造瀑布,实现了“人、石、水、自然”的和谐融合。全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考察团也到此观摩。

据了解,台州市启动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行动和矿山环境生态综合治理行动以来,全市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开工97个、完成交工验收71个,开挖裸露点治理项目开工41个、完成交工验收31个。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目前全市有41家在采矿山纳入绿色矿山名录库。


建设“森林台州”

绘就大花园生态底色


巍巍括苍山,层峦叠翠。已获“浙江省森林城市”称号的临海,围绕括苍山打造集旅游、国际越野赛事、茶产业、种植、生态保育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以绿水青山带动经济转型。

“森林浙江”行动助推“森林台州”建设。台州高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做好“添绿”“护绿”“用绿”三篇文章。

“添绿”。15年来,全市完成造林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攀升。森林城市创建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省级中心镇森林城镇全覆盖。台州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护绿”。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全市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2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13个。织牢森林防火安全网,全市连续16年保持森林火灾低发可控的良好态势。

“用绿”。融合一二三产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2019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818亿元,增长9.8%。林下经济产业方兴未艾,共发展林下种植面积6.69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32万亩,培育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3个、森林人家33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公益林年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超过220亿元,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15年来,全市共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2.5亿元,惠及2170个村、155.4万人,为超过1600名村民提供了护林就业机会。


坚持节地增效

对挤占生态空间说“不”


台州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向存量土地要增量,尽量少占用生态空间。目前,全市已创建成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1个、省级模范县4个。

加快盘活土地存量。台州用好批而未供用地、低效用地、沿海滩涂等存量“三块地”,盘活农村空闲地、应拆未拆土地、违法用地等流量“三块地”。2010年以来,全市盘活存量建设用地9.9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4.9万亩。同时,集中整治“低散乱污”企业,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激活发展动能。

回望来时路,展望新征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台州市自然资源部门将围绕‘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狠抓空间高效统筹、资源精准配置、生态严格保护,深入推进这一理念再深化、再出发,高水平建设美丽台州新空间。”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伟军表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